本文作者:admin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解析_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资料

admin 2021-03-11 48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解析_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资料摘要: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又是谁发明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又是谁发明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扩展资料     人造地球卫星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     1、观测站     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更加有利.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下列几种典型的用途.     2、中继站     在轨道上对信息进行放大和转发.具体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传输地面上相隔很远的地点之间的电话、电报、电视和数据;另一类用于传输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视和数据.     3、基准站     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对它测轨非常准确.     4、轨道武器     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东方红一号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于哪一年发射的     据了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解析_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资料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卫星简介       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什么名字     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1号"卫星质量173kg,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整个卫星的核心部分,它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中国有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或卫星.通信及广播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都是开发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空间资源的航天器,这类航天器一般又称为应用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务的人造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发射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     卫星技术与多种科学技术的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通信、卫星气象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这些技术统称为卫星应用技术,卫星应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效益十分显著.航天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应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国家实力.卫星应用系统是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入众多的应用部门发展成为应用部门的新技术系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先后发射了约5000多个人造航天器,其中绝大部分是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质量超过了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和,这说明我国卫星技术的起步水平高.     通信卫星系统     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信号质量好、可靠性高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因此在远距离通信、数据网络、电视教育、数据采集、电子邮件、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救灾、远程医疗、航海通信、个人移动电话等各种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颗在赤道上空定点的地球同步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40%强,数颗同步通信卫星和地面站即可组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目前全世界约有近300颗同步通信卫星,这些通信卫星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80%的国际通信业务,已形成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最大的航天产业.例如,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已发展到第8代,在轨的卫星有17颗.国际通信卫星8号载有44台转发器,具有可控C频段点波束,可提供3个电视频道和路数字话音.     近年来出现了近地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星座.如铱星系统是共有6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在技术上非常先进,但话费太贵(3美元/分钟),结果铱星公司破产了.但这个趋势仍在发展.     对地观测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的种类很多,如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侦察卫星等.星上装有各类遥感设备(如相机、辐射计、雷达等),收集来自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层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物质的性质和状态.这种观测方式的视野广阔,不受地理位置和国界的限制,可以迅速获取大面积、甚至全球性的动态变化的信息.空间遥感在几天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果用航空遥感需几个月,用人工勘测则需几年,甚至不可能完成.空间对地观测的宏观性和及时性使许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不受天气的限制,可以为卫星、飞机、导弹、船舶、车辆、人员进行导航.导航卫星网由数十颗卫星组成,也称为导航卫星星座,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导航卫星按导航方式不同可分为测速和测距卫星,根据卫星运行轨道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导航卫星.     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系统.它采用时间测距定位原理,可对地面车辆、海上船只、飞机、导弹、卫星和飞船等各种移动用户进行全天侯的、实时的高精度三维定位测速和精确授时.     GPS系统是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GPS卫星的轨道高度为km,星上装有10-13高精确度的原子钟.地面上有一个主控站和多个监控站,定期地对星座的卫星进行精确的位置和时间测定,并向卫星发出星历信息.用户使用GPS接收机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即可确定自身所在的经纬度、高度及精确时间.     GPS系统的军用定位精度<10m,民用定位精度<100m.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广泛使用了GPS系统.     俄罗斯也有类似的系统,名叫GLONASS系统.但由于俄经济困难,且卫星寿命短,星座不能保持足够数目,影响了其正常功能.     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也属于导航卫星星座,可能将在最近几年发射升空.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     截至2001底,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另外,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     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     科学实验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的卫星,主要利用在实际太空环境下考验卫星技术中的新方案原理、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以便为后续的实用卫星做技术储备.中国自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以来,已经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四号、实践五号.其中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是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上天的.     东方红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系统     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通过东方红二号,一举实现了覆盖全国的信号传输,解决了军用通信和远洋船只的通信问题,彻底改变了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     1988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甲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有4个C波段转发器,可以传输4路彩色电视信号和2400路双向电话.通过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全国有几亿人通过数千个地面接收站收看电视节目,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1997年发射的东方红三号是我国新研制的一种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有24个转发器,工作寿命为8年.这颗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目前东方红三号的服务舱部分已设计成公用平台,加上不同的有效载荷即可组成各类功能的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6颗通信卫星,对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卫星电视广播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远程教育方面,我国目前有5000多个卫星电视教育台,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数有2000万.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几几年发射     1963年,中科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的预研课题.从1961年开始的三年间,中科院举办了12期星际航行座谈会.1965年,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1965年9月,中科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其卫星总体设计组开始拟定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同年10月至11月,中科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651会议),初步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正式命名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在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的主持下,开展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卫星重量为173公斤.卫星在空间运行时的亮度为5~8等星,末级火箭的亮度为4~7等星.为了在地球上用肉眼能看见卫星,在末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可使末级火箭的亮度提高2~3等星.东方红一号的分系统组成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外加姿态测量部分.该卫星外形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米,其结构包括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三部分,外壳为蒙皮骨架式结构,它又分上半球壳、下半球壳和环形腰带三部分.卫星采用一个发射机交替发送《东方红》乐曲和卫星各种遥测工程参数.卫星的星地跟踪系统,在卫星入轨后3小时,可以精确地预报未来24小时内的卫星轨道,地面观测跟踪系统可提前预报出卫星飞经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来去方向,使中国和世界各国都能在预定的时间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根据卫星的外形,各种天线采取了盲区很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能全向辐射或接收无线电波.该卫星设有姿态控制系统,在空间运行时采取自旋稳定方式,卫星与第三级火箭分离前,自旋速度是180转/分,星箭分离、天线张开后,卫星自旋速度降为120转/分,这使它相对于地球的姿态时时刻刻在变化.卫星上装有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两种敏感器.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进入了地球轨道.其轨道参数是: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 384公里,轨道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星上能源系统和各种仪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   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rgxlgjg.cn/rgxz/20103.html发布于 2021-03-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瑞格星座网-星座运势、星座配对、查询、塔罗牌、算命、风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