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年级端午节手抄报题目:五五端午板块:横着用纸,上边写标题,在旁边可以加柳条、花等.中间写内容,最好三个版面,再在空余的地方画图片,写名字、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内容:农历五月初五...
一年级端午节手抄报
题目:五五端午
板块: 横着用纸,上边写标题,在旁边可以加柳条、花等.中间写内容,最好三个版面,再在空余的地方画图片,写名字、班级、姓名、指导教师.
内容: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最后告诉你我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我画的手抄报每次都受表扬,希望你也能受到老师的表扬.
端午节手抄报(图)
在与全球化、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不仅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更在直接考验着该国政府的执政智慧.
又是一年端午至,粽叶飘香端午情.6月8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之魂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欣喜地看到,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一些有关端午节的民俗、风俗、习俗在各地又开始火了起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安、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千余名汉服爱好者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祭拜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湖南长沙等地的一些社区,一些平时互不熟识的人聚在了一起,举办了"用粽子敲开邻家门"的活动,携手将友爱和温情裹进粽子.
但欣喜的同时,也不无遗憾.我们遗憾地看到,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依然要继续上班,只能在下班之后,通过吃粽子等一些简单的方式,来纪念这个节日;我们遗憾地看到,安徽省知名的合肥皖毛毛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竟然把2005年生产的早已过期,有些甚至已经腐烂,但在换上新的包装后的粽子重新出售,近日被质量监督部门查处(6月19日《法制日报》);我们遗憾地看到,端午节前后,围绕端午节到底是祭祀谁等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和学者展开了争论.
表面看来,和当年南京"冠生园"的"陈馅月饼"事件一样,这起"陈馅粽子"事件似乎只是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一行为却足以挫伤社会大众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感性认知.因为大多数节日,往往都需要一些外在符号化的东西来表现,都需要一些特殊程序化的东西来承载,端午节就是如此.观察各地的端午节,虽然从来就有各自的内容,比如湘江流域纪念屈原,苏州地区纪念伍子胥,浙江一些地方纪念曹娥,但粽子,俨然已是如今大多数现代城市生活里传承、保留下来的最为显性和主要的一种.如果任由粽子这种主要的载体因为某些商业良心的丧失而遭受信任危机的话,那么,今后的端午节,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城市人来说,只怕将更多的只是一个书本上的符号,毫无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表面看来,如今各地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争论,似乎只是一些无关大方的民间争议.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际上折射出的,却是如今社会各界对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的一种深层次的担忧.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曾一度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遗憾的是,虽然包括"放假"、"立法"等对策在内,围绕传统文化节日保护的话题已持续讨论多年,但相关结果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该上班的,还得上班,不少人还是没有充分享受端午节这个传统文化节日的时间和机会.
实际上,作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象征,像端午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其内涵原本是非常之丰富、深刻的.但近年来,由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缺少应有的挖掘和充分的引导,一些传统节日确实是越过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对于一些传统节日,很多人的感觉似乎也就只有吃了.久而久之,不少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早已不能和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外来节日同日而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显然不能简单把问题归咎于年轻一代贪新鲜、附庸风雅.对于端午节等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对没落,我们确实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任何文明、文化,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载体,都需要一些必要的保护.而在挽救和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方面,政府无疑应更多地起主导作用.除了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外,还有责任把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提炼出来,广而告知于公众,并正确引导公众广泛、深入地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规定的"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和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一定的行动.2006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
性的节庆活动;同时,端午节现已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的"六大民俗节日"之一.应该说,这些政府举动,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有效、及时. 但是,在与全球化、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不仅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更在直接考验着该国政府的执政智慧.对此,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在新的国际准则下,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力度和深度,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在充分挖掘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同时,让各种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新土壤中找到新的结合点,不断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任由一些外在的因素,让端午节等这样一些传统文化节日被"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