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八卦图好不好
论理性使然抑或乐不思蜀,眼前的西子湖畔终归是看得见腿内得着的美好.不如享受当下,与杭州美景相勾连.苏轼是一个乐在当下,也能心系庙堂的人.
前列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暗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暗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暗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情图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暗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其一
带八卦图好不好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先辈》)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潮翠翘.
译文: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流连不已.
带八卦图好不好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喝酒,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入在前列、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暗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情图,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长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乌菱白芡不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