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是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的赏析
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胡同文化内涵
您好,据我所知
胡同
胡同的由来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北京日益现代化现代化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
考其来源,最初的"胡同"这两字的外面都包着个"行"字,指明声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么"胡同"之音又从何而来呢?汉语中此两字的声音全无讲解呀!查查典籍,较早见到"胡同"的说法是在元曲杂剧,比如《张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砖塔胡同"的台词,这说明"胡同"一词产生在元代.所以《宛署杂记》考证道:"'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兽取胡人大同之意."这说法不一定对,因为元人即蒙古人,不会称自身为"胡人",怎会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说法倒有些道理,今内蒙语的"浩特"变音写成汉文"胡同".蒙语"浩特"是城镇之意,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么,蒙古人统治的元代,将蒙语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149染过吧.此外,如鼓
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这不是牵强附会,白帽胡同旁边,曾有个"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猪毛胡同"附近曾有个"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杨茅胡同附近就是杨梅竹斜街.
年代久远,有些发音被念走了样,这也不足为怪:汉语地名念走了样的难道就少么?不过有些蒙古语的地名难以考证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旧北京的井窝子.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北京居民的饮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没有私家专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图中的独轮车是专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与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声,绛韵,古音胡贡反,本从共得声,读若'弄',至后汉始读今音,胡绛切.楚辞巷字作街.《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叶韵,读弄音.弄出于楚辞,春秋楚国地方,即今两湖、江苏、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时,《南齐书》所载:'萧鸾弑其君于西弄.'注:'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读为弄,缓读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称为胡同,上海人将'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树德说胡同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传人中国,(见《国故谈苑》卷二)实为误解."(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胡同景点介绍
什刹海
元朝初年,这片水域叫积水潭,它是大都漕运的终点,无数南来的船队都在此靠岸.萨兆沩先生在《净业觅踪》说,那时两岸"饼铺饭馆云集,酒旗绵延数里","春雨清尘,桃李盛开,酒楼悬挂的酒旗,迎着东风招展.那青底红字的酒旗,绵延达数里之遥".可见,当时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在明代,因湖边有座什刹寺,这片水域随之被称作什刹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渐废弃,积水潭日益内缩,慢慢形成彼此相连的三个小湖,往日船货云集的水陆码头,一变而成波光潋滟的宁静水乡.当时的诗人李东阳在湖边流连,兴之所至,赞它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联袂而来,在湖畔结社,饮酒,赏月,吟诗,留下一段佳话.
在清代,三个小湖分别被通俗地叫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三海相连,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东侧,是紫禁城.不知是骄傲还是悲哀,紫禁城里最后两任皇帝,都出自后海东岸的醇亲王府,大清帝国最后几出惨烈的大戏,其实早在什刹海畔就拉开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开放时间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於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修假山.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於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
胡同(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193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鼓楼
鼓楼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
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
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 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
、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 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
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 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73'天池',次73'平水',又次73'万分',下73'收水.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时,钟、鼓二楼击鼓撞钟均以此为度,到了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后,漏壶计时法方废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传说是明代仇鸾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后因仇鸾势败,这块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后.被移到鼓楼内.
1949年后,成为"东城区文化馆"的馆址,1984年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胡同文化的赏析
北京的胡同 (这是汪曾祺老先生写的)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203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儿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胡同的文化怎样理解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23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