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侗族的传统节日解析_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资料

admin 2021-03-11 48
侗族的传统节日解析_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资料摘要: 侗族姓氏节是什么节日侗族姓氏节是什么节日呢?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
    

侗族姓氏节是什么节日     侗族姓氏节是什么节日呢?     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 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族有什么节     1.花炮节     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以三   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2.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     《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3、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珐害粹轿诔计达袭惮陋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4、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5.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6.姑娘节     7.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8、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9、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侗族春节的风俗习惯     侗族春节有吃"年更饭","年茶",抢"头水","祭拜祖先","行年"等风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     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     

侗族有哪些节日是特有的?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民族历史】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

侗族的传统节日解析_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资料

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民族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节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和没有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理论文化,侗民族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达到心领神会而传承下来的.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117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159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六、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八、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九、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侗族是什么?有什么节日?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rgxlgjg.cn/rgxz/20130.html发布于 2021-03-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瑞格星座网-星座运势、星座配对、查询、塔罗牌、算命、风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