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龙抬头什么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203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73龙抬头……熏床炕,73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73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有几个?
农历二月二日,民间俗称"龙抬头"、"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等,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汉族传统节日.
谁知道二月二的由来啊?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73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73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
谁知道二月二的由来啊?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73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73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
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 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